唐晚吟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他们这第一届,没有那么多基础,也弄不出来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

    就直接从实用出发。

    先让大家不害怕才行。

    有了这一茬,大家立马都兴致勃勃:“要不以后咱们英语角都说英语吧!”

    “每个人都来一段自我介绍!我可以写!但是读的话……嘿嘿,还得大家帮帮忙。”

    “我有一本英文,读的时候就觉得里面的词句很优美,但是自己读不出那个味道来,咱们能开个英文文学鉴赏活动吗?”

    “最好还能排个舞台剧!”

    一时之间大家都热情满满,出各种主意。

    唐晚吟听到了也不说什么,任何事情刚开始都是这样的。

    但是想做的太多,精力却未必够,时间久了,能坚持下来的就不多了。

    但唐晚吟也不想打击大家的积极性,她只是揽下了自我介绍和教读发音的活儿。

    “行,那我专管自我介绍吧,你们写好了拿给我,以后每个星期我教一个人的自我介绍,其他人有兴趣也可以跟着学,用到自己的自我介绍里面。”

    唐晚吟这么一说,还有人觉得有些太少了:“一个星期才教一个人吗?要不多教两个吧?”

    唐晚吟笑道:“我懂的也不多,我也要查资料做准备的,而且自我介绍很多都是通用的啊,教一个人,就等于教很多人啊。”

    在盘溪村村小的教学经验,在这里还是能用上的。

    现在大家的英语水平,没比当初盘溪村村小的是学生语文数学水平好到哪里去。

    唐晚吟连子清这个学渣都磨出来了,还怕这个吗?

    慢慢来,比较快。

    ……

    就在唐晚吟投身于学校的各项学习、重建事务当中去的时候,家里的其他人也在各自努力。

    孟宇祁作为之前的留学生,如今也是感受最明显的人之一。

    以往他们这些留学生,虽然有技术、有知识在身,但是在那种风气之下,总有人明里暗里地警惕他们,担心他们是奸细、间谍。

    所以别说得不到重用了,连说都不敢说。

    也就是孟宇祁的一身本事扎实,所以被铁路局的领导花了大力气护住了。

    孟宇祁在给唐晚吟的信里面说:“以前参与项目,只能挂个勘探员、临时工的名头,图纸上也不能署名,还得上下一起帮我遮掩。”

    “现在就好多了,经常有人给单位来电报,指名道姓要借用我——一个曾经在苏联留学的人。”

    “我给父亲和原单位的领导去了信,告诉他们这些变化,他们都非常高兴。”

    “除此之外,父亲那边也终于有好消息了——他已经不用再参加劳改活动,听说已经在走恢复原籍、原职级的手续了,虽然漫长,但终于有了希望。”

    “大哥那边也写信回来,说等父亲能回来的时候,他也将申请复员,一家团聚。”

    唐晚吟看到这些消息,由衷地为孟宇祁感到高兴。

    孟宇祁寄来的钱也越来越多了。

    “晚晚,这些都是单位跟外派单位给的补贴,如今已经比我本职工作的工资要高出不少,你是我妻子、我爱人,这些都交给你,请你务必不要委屈自己。”

    唐晚吟怎么说都说不通,最后只能找瘦猴,想办法给家里弄些物资回去。

    ……

    瘦猴在唐晚吟来沪市之后的两个月后,终于来了。

    一个人背着包过来的。

    “姐,我把坪山乡的活儿都交给胖龙了。”

    “他们那个废品收购站现在不好做了,街上一大批收废品的卖废品的,就那么一个小破乡镇,现在有四家废品收购站了!”

    “别人是私人开的,比他们这里态度好,卖的价钱还高,所以也收不到东西了。”

    “这样啊。”

    唐晚吟还有些惋惜,她这些年陆陆续续也从胖龙那里收集了一些东西。

    吴老师也把之前没舍得当出去的龙凤镯跟《康熙大辞典》给了唐晚吟。

    这两件物件的完好程度都不错,修复需要的钱也不多。

    七七八八的,现在已经有五件完好品质的物件,剩下还有七八件待修复的。

    就是没钱。

    修复再便宜也要一千多块钱。

    不管修复哪几件,这钱加起来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除非她把自己当手表厂,给瘦猴一下子清出去几千块手表。

    但就算她敢,瘦猴也没那么大能耐倾销那么多啊。

    坪山乡才多少人?

    还得到大城市来。

    沪市就不错。

    这里有钱人确实多,思想也新潮。

    唐晚吟觉得大有可为。

    “瘦猴,你先想办法找个地方住下来,钱算我的。”

    “这一个月你什么也别做,就专门去逛街,满大街溜达去,看看人家的吃穿,看看别人都在做什么生意,都在讨论什么事儿。”

    “一个月之后你再来找我,选三个你觉得最有戏,最想做的行当。”

    瘦猴又惊又喜:“好,姐你等我好消息就是了。”

    ……

    一个月转瞬即逝,瘦猴当真就拿着三个主意来找唐晚吟了。

    两人就在学校外面的小地摊上,吃着串儿,开始讨论起来了。

    瘦猴说:“就是这串儿!头一个行当,做这个就挺好。”

    如今开学三个月,已经是六月份了。

    初夏的天气,傍晚路边全都是各种各样的小摊贩。

    有卖捞面的,有卖馄饨的,也有卖自家包的生饺子、蒸的发糕的。

    他们做的这个地方是卖串儿的。

    用牙签穿着各种荤的素的,可以煮可以炸,弄上来之后洒调料粉蘸着吃。

    瘦猴说:“上次我在工厂附近看了,那些人,厂里有食堂,但是就嫌弃不好吃,天天都出来买这些个东西。”

    “我想着要不就找个人多的地方,开个小馆子,也能挣钱。”

    唐晚吟不置可否,吃了一口串,示意瘦猴:“继续说。”

    第348章 还做老本行

    “第二个行当嘛,就是开个车行。”

    “我都看到了,今年街上的街溜子多了不少,我打听过了,好多都是回城的青年。”

    现在不用下乡了,以前下乡的青年也好多都往回跑。

    上头也不管了。

    爱跑就跑。

    就只一个——跑了,在乡下就没有工分了,不分粮食了。

    你回城了,没工作,没粮油关系配比,那就是没得吃。

    自个儿想办法解决去!

    吃口饭可难了。

    但还是止不住大批大批的青年往回跑。

    回来之后家里勉强能收留,没房子也能先挤挤住着。

    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还得生活啊。

    所以这些人只能又出来谋生。

    可这年头,铁饭碗轮不上他们,技术他们也没有,学历在乡下还算个知识青年,回城之后满大街的知识青年,谁知道你是谁啊。

    一来二去的,可不就成街溜子吗。

    没本钱,做不了生意。

    也没个好体力,干不了重体力活。

    所以现在就有好多人选择蹬三轮。

    七拼八凑弄一辆三轮车来,改造改造,就跟以前拉黄包车的一样。

    能载客,能拉货。

    拉一趟一毛钱,两毛钱,一天下来也能有一两块钱。

    除去刮风下雨的时候,一个月挣二三十块钱也还行。

    也多亏了改革开放,不然他们没有粮油配比,这二三十块钱都买不到什么东西。

    现在好歹还有些私人店铺,能够让他们拿钱买东西,过活。

    瘦猴说:“我前些天就看到他们为了抢客打起来了,都爱去客多的地方,扎堆,可人多了,客少了,又不好了。”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