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言情 > 旺夫命
    一回新娘子。”

    皇帝很是气愤,气愤之余也听出言外之意,他问:“你当初差点被抢了?”

    卫成:“……”

    皇帝说着从头到脚打量了卫成,真别说,哪怕他这都二十八了,还是中看得很。

    早几年还有些显嫩,如今正好,英气逼人风华正茂。

    那家小姐要真喜欢长得俊俏的书生,卫成简直是首选,他当初家贫、人俊、学问好。

    不过要真抢了卫成,那宋家估计已经败了,也撑不到今天。

    皇帝这么上下打量着,卫成能怎么办?还能不让看吗?他只能等皇上兴头过了再绕回正事上,问是不是该派个钦差走趟煤城查查宋家?

    那个被抢走的举人也得救出来,且不说他来年开春还要应会试,万一本人不堪受辱做出傻事,就太遗憾了。

    皇帝也在斟酌,现在只是知道宋小姐掳人这个情况,不知道他家还有些什么见不得光的事。做小姐的胆子就有这么大,还能不是家传?

    当日皇帝秘密派出钦差,让钦差带人上煤城去,把案子查个明明白白,查明之后,就在当地开堂会审,照律例该抄家的抄家,抄完连东西带人押回京城。又想到煤城那边是官商勾结,黑透顶了。皇上也怕孤掌难鸣,他点了个武官协助,让两人一起把奸人法办了。

    后面查案的事就同卫成没关系了,他从这天之后就在等,等着看钦差能查出些什么。

    其实也没用太久,就一冬,到年前钦差大臣便回京了,跟他一起回来的有一长串儿囚车,全是从煤城押解上京的重犯。

    囚犯被送进天牢,钦差大臣带着他们签字画押的认罪书进了宫,那一摞认罪书被送到皇上跟前,因为判的是死罪,要皇上亲自过目亲笔勾决。乾元帝耐着性子看了,他边看边听钦差大臣回禀,听完重重一巴掌拍在御案之上。

    “要不是卫成听到风声捅到朕面前,这些混账还要护着歹人作恶多久?他们可真能,明知道宋家是什么德行,非但不管还大开方便之门,百姓去告,他打百姓板子,钦差去查,他还敢给透出风声并且帮着收拾善后。”皇帝气笑了,问派出去查案的大臣,宋家拿了多少钱想贿赂钦差?

    “回皇上话,他们前后三次求到臣这边,单次最少也送了十万之巨。”

    皇帝又是一巴掌:“这一方豪富真是豪气,朕都比不得他。”

    看看呈上来这些罪名,给他们挖煤出意外死在矿山的多不胜数,死一个三五两银子就打发,要闹非但拿不到钱,还要摊上祸事。这一家子背着人命无数,却有地方官维护,平常吃香的喝辣的,从没怕过。

    府上小姐掳举人少爷玩民女,女眷敢放倍债,利滚利,逼死不少人。

    ……

    皇帝看着感觉青肋直跳,头都要裂开。

    姓宋的这一家从主子到奴才全是脏的臭的,没个好人。主子自个儿作恶,奴才仗势欺人。当地官员都不干净,不光当地,他们把关节通到知府那边,百姓怎么闹被压下去都是迟早的。

    要出远门需要路引,路引是衙门发,衙门要帮忙拦人底下百姓根本没奈何,有冤屈没地儿告。

    被压迫得久了,百姓逐渐就学会逆来顺受,没了闹事的心气儿。他们想的都是上诉无用,闹到最后吃苦头的还是自个儿,何必呢?

    这就是为什么那家人做下无数歹事京城这边都听不到风声。

    要不是听卫成提起,那边的百姓还得接着受罪。

    办这个案子也不光是气人,好处也有,抄一个宋家国库充盈不少,真金白银一箱箱的抬出来,又有田宅无数,收藏的古玩字画拉出来吓死个人。

    除去这些,他家有矿,那个自然也充了公。

    钦差说在煤城翻出不少旧案,他一方面心疼百姓,又想维护朝廷声誉,就做主替宋家赔了一笔钱。有家人因为宋家殒命的,都发了银子。青壮年折一个赔五十,上岁数的老人赔三十,银两出自抄家所得,这样勉强平了民怨,押解犯人上京之前还有百姓上衙门磕头。

    对这个结果,皇帝还是比较满意的,他点头表示知道了。

    说既然都查明白了,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你退下吧,召吏部尚书进宫。”

    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是由吏部管着,也就是卫成这种破格升上来的是皇帝亲自过问,除此之外的九成五都是吏部在负责。

    吏部负责的,出了这种事,总得问尚书过失。

    等待吏部尚书进宫的时候,皇帝想起来传了道旨意,既然罪名坐实了,卫成揭发有功,理应重赏。

    这种大案可不是谁都敢捅出来的,弄不好就要给自己招来麻烦,又可能得罪人,许多人哪怕知道也选独善其身,不多管闲事,他这个口开得不容易啊。

    ☆、第142章 142

    皇帝哪怕不了解别人, 卫成他清楚。给别人发赏赐是指着体面的给,给卫成要指着实惠的拿。他那家底, 搬进四进院里住着要养活一大家子,只靠俸禄在只怕会非常吃紧。皇帝想了想,赏他良田三百亩, 另外还有金银包括绸缎布匹若干。

    赏赐是风风光光抬到卫家去的, 太监还吊着嗓子宣读了皇上旨意,百姓这才知道捅破这起大案的正是右通政卫大人。

    他从赴京赶考的举人口中听说, 转身就把事情报给皇上,皇上出于对百姓的关爱以及对右通政的信任才会在听说之后直接派遣钦差入城查证, 怕钦差势单力薄,另派精兵协助办案。这才一举抄了盘踞在煤城的土霸王宋家,救下受苦受难的百姓,助纣为虐的地方官全都没逃掉,悉数落马,案子办得十分利索,可谓大快人心。

    卫成是检举有功,得了重赏。

    南下办案的钦差刚直不阿, 案子审得明明白白, 同样受赏。

    吏部那边日子就不大好过,先是吏部尚书吃了挂落,他背了个失察之罪,被要求回去反省,另罚半年俸禄。皇帝撂下话, 那种藏得深的贪官污吏没揪出来不能怪你,像煤城上下黑透了,这种都没任何觉察吏部尚书不如换别人来当。

    皇帝没直接摘他官帽,让引以为戒,这次姑且饶他,但是没第二回。

    只是罚半年俸禄,算很轻了,吏部尚书松了口气,给皇帝保证了一大串儿,出宫之后就黑了脸,回到吏部衙门他也发作了一回,问了底下的过失。

    最气愤的是什么?

    是他挨了训斥,却是替别人背锅。

    煤城那边压根打点不到尚书大人这里来,假使吏部出了问题,受贿的底下官员。吏部尚书一点儿好处没得到,一点儿坏处没落下。

    想想看,他要是真的干了亏心事,被揪出来只能算倒霉,谈不上冤。

    今儿个挨这通骂就很冤,吏部尚书回去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